如何评价英国G3型战列巡洋舰(最终方案,4.5万吨,三连炮塔)?
结论放前面:在1921年G3完成设计的时候,其设计水准、综合战力至少领先世界10年;如果建成服役,再参考纳尔逊计划的那些改装项目(水下装甲补强、更换炮弹等等),即便到了二战,其战列线交战能力也仅仅只是次于大和级,和衣阿华级伯仲之间(衣阿华火力更强,G3防护更好,交战结果需要分情况具体分析)。考虑到她的设计时间,G3毫无疑问是令人惊叹的杰作,也是皇家海军历史上最优秀的设计之一。下文会简述G3方案的演变过程,同时对其设计思路和性能做出分析。
一、起源
一战结束时,英国现有的主力舰性能相比美国和日本的新一代主力舰已然落后。在日德兰海战之后设计的所谓“后日德兰型主力舰”,美国已经在造舰计划中安排了多达16艘(4艘科罗拉多级、6艘南达科他级、6艘列克星敦级),日本也有8艘(2艘长门级、2艘加贺级、4艘天城级),这些战舰无一例外都装备了16吋主炮。英国能与她们匹敌的唯一一级主力舰就是胡德级,实际上也是日德兰之前的设计,尽管防护强于美日所有的主力舰,但毕竟是叠床架屋反复增强而来,整体布局已经说不上合理;其火力在新穿甲弹的加持下暂时还能占据优势,但毕竟也只是15吋炮,并不足以在未来的军备竞赛中处于上风。毫无疑问,皇家海军需要全新设计的、能在未来占据压倒性优势的主力舰。
新主力舰在这些要求之下展开设计:
主尺度:舰体长度上限为850英尺,宽度上限106英尺,这是考虑英国现有船坞状况设置的上限。实际上英国并无多少船坞能达到这个尺寸,朴茨茅斯和罗塞斯有这个尺寸的船坞,前者有两个,后者有三个,而德文波特、查塔姆、直布罗陀、马耳他都没有。战后海军从德国收购了Kiel 8号浮船坞,加长到962英尺,部署在马耳他,部分缓解了问题。新舰预期的母港是朴茨茅斯和罗塞斯,因此必须按照它们的尺寸来规定新舰的尺寸,同时为了良好的海外部署能力,任何可以缩减战舰尺寸的手段都是值得尝试的。
火力:现有的强于15吋Mark I的舰炮仅有18吋Mark I,但其身管过短(仅有40倍径),因此因此皇家海军开始讨论研发新的18吋45倍径舰炮。五万吨左右的战列舰可以安装8~9门18吋炮,但同等吨位的战列巡洋舰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还需设计一种更小的火炮,其口径起初被设定为16.5吋,同时也考虑新研发一种15吋50倍径舰炮,但最终决定采用16吋口径。主炮需安装在双联或三联炮塔中,数量8~9门,这是1920年3月战后问题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明确要求的,随着交战距离增大,单次校射最少也要4门火炮,因此如声望级那样的6炮设计是不可接受的。主炮仰角需要达到40度。副炮被设定为16门6吋,安装在两舷的8座双联炮塔中,此外还要有4~6门4.7吋高射炮和4座砰砰炮,以及每舷一具鱼雷发射管。
防护:1920年5月,DNC与DNO讨论过后,打算就以下三个等级的防护水准进行研究:
等级1:全舰均能抵御18吋炮
等级2:弹药库能抵御18吋炮,其余部位能抵御15吋炮
等级3:全舰均能抵御15吋炮
美制16吋炮的穿甲能力并不强于英制15吋炮,因此将15吋炮作为次级标准。
随着交战距离的增加,16000~20000码距离上将会有一半命中水平装甲;随着新型穿甲弹投入使用,中等厚度的侧舷装甲在任何距离都会被击穿,再加上测试发现高爆弹的破坏效果不如预期,中等厚度的次级防护基本失去了存在意义,还挤占重量。因此,防护模式必须做出彻底的改变,部分借鉴自美国海军、且在其基础上极大加强了水平防护的All-or-Nothing模式被确立为新主力舰的防护设计原则。
航行能力:1920年3月战后问题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对航速的要求为战列舰25节、战列巡洋舰33.5节。实际上在QE级服役之后,皇家海军已经认为这种所谓高速战列舰的居中航速并不值得追求,然而由于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航速已经达到23节,因此更高的25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基准航速(就如同无畏舰的21节)。如果无法达成的话,23节也是可以接受的,可以与24节的QE和22~23节的R级搭配。而战列巡洋舰的33.5节显然是为了应对33节的列克星敦级。续航力指标则是5500海里/16节。
新舰方案中,战列舰方案的代号将从字母L向后推移,战列巡洋舰则是从字母K向前。1920年6月,最初的两个方案完成,代号都是L,一个采用四座双联18吋炮塔,主尺度850×106×31英尺,排水量50750吨,动力70000马力,航速25节;另一个采用三座双联18吋炮塔,主尺度850×106×30.5英尺,排水量49100吨,动力相同,航速26节。二者的防护完全相同,主装甲带厚18吋,倾斜10度,高8英尺(重载水线以上5英尺、以下3英尺),水平装甲8.75吋,其外侧向下倾斜,连接在装甲带上缘,倾斜段厚度为13吋,这种设计是在重量和空间之间做出的妥协,为了防止崩落,装甲甲板不能是动力舱和弹药库的天花板,中间必须留有一层空间,这就抬高了装甲甲板的高度,而让装甲甲板两侧向下倾斜的设计手法则降低了重心,同时也节约了主装甲带的面积。此外其艏艉也有略低于水线的水平装甲保护,舰艉水平装甲8.75吋,舰艏从8.75吋往前削薄到5.5吋,再削薄到3.5吋。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方案的炮塔都处于同一高度,并没有背负式设计,这限制了其射界。其整体布局如下图所示。
在此之前,1920年3月,皇家海军对方艉进行了测试。DNC戴恩科特声称传统的巡洋舰艉与海水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可以直接将其切去,也不会影响航速——或者说,同等的舰体长度之下,使用方艉等于拥有了更大的水线长,也就意味着航速更高。测试结果表明他是对的,在切去30英尺的舰艉之后,其阻力曲线几乎没有变化。方艉在高速时有更好的阻力特性,但中低速时略差一些。很快,方艉就被引入后续设计中。
接下来在20年10月的方案是L2和L3,“2”表示双联装炮塔,“3”则表示三联。这两个方案都使用了方艉,并恢复了背负式炮塔。主尺度皆为850×106×33.5英尺,L2排水量52100吨,L3排水量51100吨,动力仍为70000马力,航速25节。防护上做了一些调整,装甲带削减为15吋,但倾角增加到25度,实际防护能力不变,而高度则略有增加;水平装甲厚8吋,倾斜段9吋。在其基础上又演化出战列巡洋舰方案K2和K3,K2主尺度875×106×33.5英尺,排水量53100吨,动力144000马力,航速29节;K3主尺度875×106×33英尺,排水量52000吨,动力相同,航速30节。其主装甲带为12吋厚,也是倾斜25度,水平装甲6吋,倾斜段7吋。这四个方案都使用了平甲板船型,而非之前惯用的长艏楼。L和K方案的舰型都过大,K已经超出了之前规定的尺寸上限,且其防护和航速都难称达标。所以接下来,有必要采取更激进的设计思路。
(未完待续)
虚假的欧一世三
真正的欧一世三.jpg
我就放一个图在这里(笑
又及,这话是DKB说的,不是我说的,如果不同意不要打我(逃
首先,你可能再也不能乳胡德阿姨了,生活将失去一丢丢乐趣。
毫无疑问,G3是英国牛牛在无畏舰,超无畏舰,准高速战列舰之后,又一惊世骇俗之作。G3如果造出来,将会是二战最强战列巡洋舰,二战第二或第三强的主力舰。其战斗力远超列克星敦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就算是本子的21型战巡也不是其对手。关键是,这货是20年代设计的!
可能今天乳英过多,难以想象当时英国的实力,英国人居然在20年代就设计出一艘战斗力能够跟依阿华级战列舰分庭抗礼的军舰,还是在同等吨位的前提下。能稳压G3一头的只有大和级,依阿华则是火力强于G3,防护弱于G3,二者孰强孰弱难下定论。
看看数据吧:45000吨,9门406,356倾斜356nm主装.(指挥塔),203的水平装甲(最厚处)。注意:有别于47神教,英国的装甲真的是各大海军强国里最强的,G3的防御力可见一斑。
当然,还是有一些缺点的:炮盾正面只有432,副炮装甲只有25,这些是防御上的缺点;主炮布置相比依阿华也有劣势。
优秀的机动,优秀的水平和垂直防护,不错的火炮,配合最好的火控系统,英国要是能整出2艘这玩意,今天我们也用不着天天乳胡德了。
14英寸18度内倾主装甲,8英寸水平装甲。弹药库这一部分的水平防御。20年后也是仅次于大和的水平。轮机舱部分12英寸内倾装甲带这部分和北卡的主装甲防护相当,4英寸的水平装甲偏弱一些,16万32节的航速作为9级战列舰里当之无愧。
接下来我个人认为的g3几个缺点。
1.g3受制于英国的船坞和港口限制尺寸有限使用内置装甲盒导致舰体重量18600吨。胡德的则只有14700吨,天城也只有13000吨。
2.同样由于尺寸限制,g3和胡德的动力舱布局有些类似1号,2号轮机舱没有像3号轮机舱一样两台蒸汽轮机并列布置这一部分g3比胡德更严重一些。如果g3可以再胖一点将1号,2号轮机舱合并。副炮弹药库布置不会那么局促。装甲布局也会更加合理
3.锅炉舱离主弹药库过近,锅炉舱温度偏高容易导致弹药库发射药温度不一致。如果炮弹从锅炉舱爆炸,弹药库也有殉爆的风险。为此g3将14英寸主装甲和8英寸水平装甲延伸了一个舱位一定程度上改善。如果能像维内托一样将2号轮机舱前置我认为会更好。
4.鱼雷舱,战列舰不需要鱼雷。还增加了殉爆的风险。如果能想前卫一样装甲带延伸到舰艏就更好了。
20年代的衣阿华
88娱乐